一、定位偏差:把 “运营” 当 “配套”,而非核心竞争力
- 混淆 “产业地产” 与 “商业地产”
部分开发商沿用住宅 / 商业地产的逻辑 —— 先拿地盖楼,再通过 “卖厂房 / 租办公楼” 快速回笼资金,运营服务仅作为 “销售噱头”(如承诺 “税收优惠申请”“政策对接”),但实际交付后缺乏持续投入。例如:某园区宣传 “企业孵化服务”,但签约后仅提供会议室租赁,未配备产业导师或资源对接团队。
- 过度依赖 “政策红利”,忽视内生服务
一些园区依托地方政府的土地优惠、税收返还吸引企业入驻,但自身未建立服务能力。政策红利退坡(如税收返还期限到期、新增企业补贴标准降低),企业因 “服务价值缺失” 选择撤离,园区陷入 “招商 - 流失 - 再招商” 的恶性循环。
- 目标用户画像模糊,服务 “一刀切”
不同产业(如智能制造、生物医药、数字经济)的企业需求差异极大:生物医药企业需要 GMP 厂房、冷链物流、第三方检测服务;数字经济企业需要高速网络、数据中心、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对接。若运营方未针对性设计服务,仅提供 “通用型物业服务”(如安保、保洁),则无法满足核心需求。

东莞·凤岗天安深创谷
- 缺乏 “产业深耕” 能力,不懂企业真需求
运营团队若没有产业背景(如曾任某行业企业高管、产业研究员),难以精准识别企业需求。例如:某智能制造园区想为企业提供 “供应链服务”,但因不了解上游零部件供应商的分布、采购周期,最终仅搭建了一个信息发布平台,未实现实际对接。
- 资源整合能力弱,“服务承诺” 落地难
优质运营服务需要对接外部资源(如政府部门、金融机构、科研院所、龙头企业),但多数运营方缺乏长期积累
-
对接政府:不知如何协助企业申请 “专精特新” 资质、高新技术企业认定; -
对接金融:无法为中小科技企业匹配 “知识产权质押贷款”“股权融资” 等差异化金融产品 -
对接产业:难以撬动龙头企业资源(如推动龙头企业与园区内中小企业的配套合作)。 -
结果是:由于缺乏稳定的资源渠道和对接机制,多数服务只能完成‘基础流程传递’,无法深入解决问题,服务停留在 “表单收集”(如 “帮助企业提交补贴申请材料”),而非 “全流程陪跑”(如 “指导材料优化、跟进审批进度”)。
- 数字化工具缺失,运营效率低下
传统园区依赖人工管理(如企业需求靠电话沟通、服务进度靠 Excel 跟踪),无法实现 “需求 - 服务 - 反馈” 的闭环。例如:企业提出 “人才招聘需求” 后,运营方若没有数字化平台整合本地高校、猎头资源,只能手动转发招聘信息,效果极差;而优质园区会通过 SaaS 系统,自动匹配企业岗位与高校专业,并推送面试场地、人才政策等附加服务。

东莞·中堂·天安数码城
三、资源错配:“重硬件轻软件”,服务资源投入不足
- 资金投入倾斜 “硬件”,“软件服务” 预算被压缩
开发商更愿意将资金投入到可见的 “硬件设施”(如盖标准化厂房、建绿化景观),因为能直接提升销售 / 租赁溢价;而运营服务(如招聘产业运营人才、搭建数字化平台、引入第三方服务机构)属于 “长期投入、短期难见效”,容易被削减预算。例如:某园区花 2000 万建了 “企业服务中心” 大楼,大楼内设‘政策咨询台、会议室、展厅’等硬件,但因运营人员不足,政策咨询台仅能提供资料发放,会议室预约需提前 3 天人工登记,硬件设施利用率不足 30%。
- 人才结构 “重招商、轻运营”,服务团队专业度低
行业内普遍存在 “招商团队薪资高、运营团队地位低” 的现象:招商能直接带来业绩(租金 / 销售额),而运营的价值(如企业留存率提升、资产增值)难以量化,导致优秀人才不愿加入运营团队。多数运营人员由传统物业人员转型而来,缺乏产业服务意识和能力。
- 缺乏 “服务生态” 思维,单打独斗难持续
优质运营服务需要 “多方协同”(如联合第三方机构提供专业服务:法律机构负责合规咨询、财税机构负责税务筹划、产业基金负责投融资),但多数运营方试图 “自己做所有事”,结果因精力有限,每项服务都做不精。例如:某园区想为企业提供 “法律咨询”,但自身团队缺乏专业律师,最终只能提供基础合同模板,无法解决企业的专利纠纷、股权架构设计等复杂问题。

惠州·天安数码城
产业地产运营服务的价值需要长期沉淀(如通过 3-5 年服务提升企业留存率、园区产业集聚度,最终实现租金上涨、资产增值),但多数项目面临短期盈利压力,导致运营服务难以持续:

深圳·龙岗·龙岗天安数码城
产业地产运营服务的核心矛盾,是 “短期变现思维” 与 “长期价值创造” 的冲突。要做好运营,需从源头改变逻辑:
只有当运营服务真正能为企业 “降本增效、促进成长”,并为开发商 “提升资产价值” 时,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—— 这也是优秀产业地产(天安数码城)的核心竞争力所在。